法门寺出土唐代皇室宝贝大赏(5)
唐代宫廷茶事发达,在文人和寺院僧侣茶道的基本上,构成了一种尚烦琐、群体,重品级、礼仪,体现了高度艺术化的茶文明活动和唐宫廷茶道。在法门寺出土的文物中,以僖宗乳名“五哥”为标志的一套宫廷茶具,作为国宝重器奉献于佛祖真身舍利。事先茶文明已成为皇家礼佛的最高礼仪,以是僖宗以此体现他忠诚礼佛的希望。
鎏金人物画银香宝子,高24.7厘米,径13.2厘米,腹深11.2厘米,圈足径12.6厘米,总重883.5克。唐代的茶做成茶饼,煎茶时,先要将饼茶用火烤柔软后,趁热用纸袋贮藏,使香气不致流失,待冷却后再碾成细末煎茶。这种用纸袋贮茶的做法,多在官方使用。而作为权利至高无上的真龙天子而言,非同庶民,天然要用密封功能好的金银器具封存了。鎏金人物画银香宝子是唐懿宗、唐僖宗为迎送佛真身而供奉的配套茶具中的贮藏器,对研讨唐代宫廷饮茶为人们提供了极度紧张的材料。
该器共有两个,形制相反。该器钣金成型,纹饰鎏金。深腹、平底、圈足。由盖、体和足三局部构成。盖为四瓣竖凸棱形布局,每瓣内饰一巨狮,衬以缠枝蔓草,鱼子纹地。盖钮为珠宝状,饰以二方一连的蔓草纹、鱼子纹地。坛身份红四个开光区,各为壶门形画面,上有四组人物图案,此中分散錾神仙对弈、伯牙捧琴、箫史吹箫、金蛇吐珠。第一组:两人相对跽坐于蒲团上,一人捧杯,一人吹笛。第二组:一人双手弹琴跽坐于蒲团上,一侧双鹤振翅欲飞。第三组:一蛇口含宝珠,一人举手作接珠状,称"随候得珠"。第四组:一人吹笙跽坐于蒲团上,身旁一凤鸟翩翩起舞,称为"吹笙引凤"。
饮茶前,茶饼必要用碾具碾成细末。法门寺这套碾具由鎏金壸门座茶碾子和鎏金银茶碾银碢轴二件构成。鎏金壶门座茶碾子呈长方形,由碾槽、辖板、槽身、槽座四局部构成,通高7.1厘米,长27.4厘米,重1168克。槽呈半月弧形,口沿外折,与槽座铆接,为祸轴滚槽。辖板呈长方形,插置槽口,两头呈快意云头状,正中焊一宝珠形小捉手,以便抽动开合。捉手两边各錾一只鸿雁,衬流云纹。槽身截面呈凹状,碾槽嵌置此中,项面两头亦为快意云头饰三朵流云纹,一边两壁镂空壶门。壶门间饰两躯相向天马,并间有流云纹。槽座上承槽身,两头作云头状,周边饰20朵扁平团花,有錾文:“咸通七年文思院造银金花茶碾子一枚共重十九两”。
鎏金银茶碾纯银祸轴为浇铸成形,自铭“祸轴重一十一两”。轴长21.6厘米,中径1.2厘米,端径0.6厘米。碾轮径8.9厘米,中厚2.2厘米,边厚0.6厘米,中轮径89毫米,边厚6毫米,中厚22毫米,重527.3克。碾轮轴心围饰莲瓣团花一幅及流云纹一周。两头细而正中粗,两头各錾鎏金草叶纹,一端錾刻“拾柒字号”四字,及“五哥”二字,据此可知茶碾子确系唐僖宗所供奉,代价极高。
鎏金银龟盒,通高130毫米,长280毫米,宽150毫米。重819克。唐代饮茶,先要将饼茶经炙、碾成细末,再过罗筛分后方可煎茶。而这件银龟茶盒,它的功效是储存茶末,属茶具中的贮茶器具。其分体钣金,焊接成型。全体呈龟状,抬头曲尾,四足内缩在地。龟甲为盖,盖甲上有龟背纹,全体外型栩栩如生,极富动感,实为稀世之宝。盖与腹焊有圆子母口相接。首、腹及四足中空加焊。尾部焊接。腹部供贮放碾碎的饼茶细末。取茶时,既可揭盖(甲)舀取,也可以龟口中倒出,十分便利。
银盒作龟状,是由于前人以为龟是吉利和长命的意味。唐皇室选用鎏金银龟茶盒贮茶,既体现了皇室的高尚华丽气势,又体现了皇上祈求永生不老的心态。这与陆羽《茶经?四之器》中所述的“合”(即盒),固然用处相反,但质料、干活大相径庭。陆羽提及的茶盒,“其合以竹节为之,或屈杉以漆之”,质料用的是竹节或杉木,再涂上油漆就是,无须银质加鎏金,这约莫就是官方茶具与宫廷茶具的一个紧张不同吧!
鎏金银茶罗,碾碎的茶末要过罗筛细。煎茶,用烹煮,茶末稍粗干系不大。点茶,以茶瓶煮汤,注汤于已撮入茶末的盏内,就要求茶末细匀,这直接干系到调膏(膏成糊状,或称茶头)可否匀称。仅有调膏匀称,碗中之茶才干到达不粘不懈的胶体形态。
银茶罗为长方体,高9.5厘米,身长13.4厘米,宽8.4厘米,重1472克,仿木制箱匣之布局,由盖、罗、屉、罗架、器座五局部构成,均为钣金成型,纹饰涂金。盈顶盖面錾两体首尾相对的飞天,头顶及身侧衬以流云。盖刹四侧各饰一和合云,两侧还饰快意云头。刹边饰莲瓣纹,盖立沿饰流云纹,罗架两侧饰头束髻、着褒衣的执幡驾鹤神仙,另两侧錾相对翱翔的仙鹤,周围饰莲瓣纹。罗、屉均作匣形,分表里两层,中夹罗网。屉长127毫米,宽75毫米,高20毫米。屉面饰流云纹,有环状拉手。罗架下焊台形器座,座长14.9厘米,高2厘米,有镂空的桃形壶门。罗的显现是人们对茶末细度有更高要求的后果。古时的茶罗实物已往从未发觉过,这件唐代茶罗绝无仅有,弥足宝贵。
鎏金银莲蕾纽摩羯纹三足架银盐台,通高27.9厘米、盖高11.2厘米、盘高1.6厘米、架高15.8厘米、盘口径7.8厘米、外径16.1厘米、腹深1.5厘米,重564克。唐人吃茶常调以椒、盐等佐料,宋代苏轼尚有“芽茶得盐,不苦而甜”的说法。《茶经》中记有“鹾簋”,鹾即盐,鹾簋是茶具,这件银盐台即用于贮盐。
这件器物钣金浇铸焊接成型,纹饰平錾、模冲鎏金。由盖、台盘、三足架等构成。盖上有莲蕾捉手,中空,有铰链可开合,下焊接盘曲的银筋与盖相连。盖心饰团花一朵,盖面饰摩羯四尾,盖沿饰卷荷。台盘中央下凹,直口,宽沿,浅腹,平底。宽沿上捶刻以海石榴为花蕊的双层莲瓣,瓣尖饰以扇形花蕊,平底饰莲蓬。三足支架上錾文:“咸通九年文思院造银金涂盐台一只,并盖重一十二两四钱,判官臣吴弘綦、使臣能顺”。银盐台外型颇富想象力,极为生动雅观。眺望一簇荷叶、莲花、莲蕊、荷叶干的平面外型,并有小鱼、花卉等附件装饰,新奇别致。历代茶书均未纪录盐台,此器为初次发觉。
素面壶门座高圈足银风炉,通高56厘米,盖高31.3厘米,盖沿外径23.2厘米,炉正身高25.2厘米,口径20.7厘米,腹深16.5厘米,足沿外径34.6厘米,重3920克。唐代煎茶,起主要用炉煮水。唐代陆羽在其《茶经》中如此说道:“风炉,以铜铁铸之,如古鼎形”。又说:“其炉,或锻铁为之,或运泥为之。”标明风炉通常由铜、铁,乃至揉泥制造而成。而这件唐代壶门座高圈足银风炉,法门寺地宫出土,乃唐僖宗供奉的宫廷御用茶具。无论是质料与制造,照旧工艺与装饰,都十分考究,是官方风炉所无法比力的,它为研讨唐代宫廷茶文明提供了最好的证据,文物代价更是弥足宝贵。
风炉钣金成形,通体素净,由炉盖和炉体两局部构成。炉盖为半球状塔形,盖沿下折,构成三层渐收的棱台,如同塔的基座,其上为三层仰莲承托的宝珠形莲蕾。炉身敛口、深腹、平底。口沿亦为三层渐收的棱台,每层棱台的外缘六曲。腹部上小底大,腹壁为内、外两层相铆合,内层分作六块与炉底铆接;外层即为圈足座,其腹部以下镂空六个壶门,底部与外折的足沿相接。炉身两侧口沿下各铆接一提耳,炉身通体铆钉之端均饰小银花,局部已寥落。出土时盖面贴有墨书“大银香炉臣杨复恭”的签封。现已不存。
玻璃茶托茶盏,点茶与煎茶不通,固然相反必要把茶饼碾成碎末,颠末罗筛,但在点茶时,却不是把茶末放到沸水中,耳环分置于茶盏之内,然后用瓶注沸水于盏内。一面注水,一面用茶匙在盏内环回手拂,使得水和茶互相意会。这倒利用历程,叫做点茶。
这套玻璃茶托茶盏是中国唐代制品,外型俭朴,代表了事先的工艺水平。据考古学材料纪录,茶托最早在晋代墓中出土过,但对否用于饮茶则不得而知,到了宋代,茶托几乎以前成为茶盏的安稳配件了。
鎏金银波罗子是饮茶时存放点心的盒子,圆形,中分四格,不外云云风雅,可见唐代宫廷点心的风雅。
法门寺出土的这批茶具,是天下上现在发觉年代最早、配套最完备、品级最高的茶具,展现了从烘焙、研磨、过筛、贮藏,到烹煮、饮用等制茶工序及饮茶的全历程。静观这组宫廷茶具,可以让人遐想到千年之前唐皇“吃茶”时的洒脱心胸。
注一:文中照片皆为作者四库全叔拍摄。
注二:笔墨参考展览分析等。
干系文章:
《法门寺出土唐代皇室宝贝大赏(4)》
《法门寺出土唐代皇室宝贝大赏(3)》
《法门寺出土唐代皇室宝贝大赏(2)》
《法门寺出土唐代皇室宝贝大赏(1)》
